做企業管理咨詢時,我一直認為一個企業的老板應該對“人力資源”和“財務”要足夠的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可以反映一個公司真實的管理水平,體現真實的管理成熟度。而財務管理則能反映一個公司真實的運營情況。所以,我就想著做一期關于企業財務基礎知識的課題,以幫助中小微企業老板的財務知識“掃盲”。
一、財務三大報表:
(1)資產負債表:表示企業在一定日期的財務狀況(即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狀況)的主要會計報表,此表包含了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三個內容。
(2)利潤表:反映企業一定會計期間(如月度、季度、半年度或年度)生產經營成果的會計報表,利潤=收入-費用。它是一種反映企業經營資金動態表現的報表,主要提供有關企業經營成果方面的信息,屬于動態會計報表。
(3)現金流量表:現金流量表是反應一定時期內(如月度、季度或年度)企業經營活動、投資現金流量表樣表活動和籌資活動對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所產生影響的財務報表?,F金流量表是原先財務狀況變動表或者資金流動狀況表的替代物。它詳細描述了由于公司的經營、投資與籌資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
二、會計基本等式
1、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2、利潤=收入-費用
(一)所有者權益
所有者權益,也叫股東權益,公司成立時投資者投入的錢,經營企業積累的錢,這些都屬于所有者權益。資產包括生產材料、庫存商品、生產使用的設備、廠房,還有看不到的無形資產;但你借的款項或者買貨賒的賬等,就是負債;資產減去負債,就是所有者權益,那才是真正屬于你自己的家底。如果負債大于資產,就叫資不抵債,企業就要破產了。把上面三個要素聯系起來舉個例子:企業購進一批設備需要100萬元,你只有30萬元,怎么辦?你從銀行貸款70萬元?,F在企業的財務狀況是:資產100萬元,負債70萬元,所有者權益30萬元。
(二)負債
買資產的時候,自己的錢不夠,借的外債、賒貨,這就是負債。 比如銀行貸款,是欠銀行的;應付賬款,是欠客戶的;應付稅款,是欠稅務局的;應付工資,是欠員工的。凡是欠別人的就是負債。
(三)資產
資產是指企業過去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比如:庫存里的現金、銀行里的存款、銷售應收的欠款、商品等流動資產,擁有產權的房屋、設備等固定資產,還有商標權、專利權等無形資產。
(四)費用
實際上會計要素里的費用是個很大的概念,包括成本、稅金及附加、期間費用。 成本,工業是指生產成本,商業是指進貨成本。稅金及附加,包括營業稅和消費稅,還有城市維護建設稅。期間費用一共有三個:管理費用、營業費用、財務費用。
(五)收入
日常銷售的商品、提供勞務獲取的就是收入。如果你是生產電視的企業,那么賣電視的收入叫“主營業務收入”,你把工廠用剩下的廢舊材料賣掉了,叫 “其他業務收入”,這些都是收入。
(六)利潤
就是經營成果,分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凈利潤。 收入、費用、利潤,這三個要素舉例說明:假如你是一般納稅人的工廠,本月銷售冰箱一臺500元,成本300元,銷售過程中會產生費用100元。收入是500元,費用是300+100=400元,利潤是500-400=100元。舉例說明:月底,會計報給老板一份會計報表,老板發現這個月的管理費用達18萬元,以前每個月是12萬元左右;上個月還盈利呢,這個月就接近虧損了。就問會計怎么回事,會計告訴他,上個月,你買來的寶馬汽車,這個月開始折舊,多出3千多,還有參加展會,支出1萬多,還有一筆欠款4萬多的欠款,已經三年多了,算壞賬,計入了“管理費用”。所以這個月的費用一下就增加了,費用增加了,利潤就減少了。再舉個例子:有個商店這個月出售電視30臺,單價6000元,收到貨款180000元;這批電視的進價是每臺5000元,應交增值稅5 100元,其他附加稅510元;銷售人員工資、發生的運輸費等6000元,經理、會計等工資、部門水電費、招待費、折舊等共計20000元。算一下收入、費用和利潤。結果是這樣的:收入:180000(元)費用:6 000+20 000+(5 000×30)+510=176 510(元);利潤:180000-176 510=3490(元)你計算的是這個結果嗎?有差距嗎?應該差5100元對吧?因為增值稅金是價外稅,你向購買者收取的,要交給稅務機關,所以不涉及在稅金里。這道題最后計算出來的是利潤,是稅前利潤,而不是凈利潤,因為凈利潤要減去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