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很多不同的稱謂,常因時代、地區、制作方法和餡料之不同,往往叫法上也就各有區別。如“角子”、“角兒”、“粉角”、“扁食”、“餛飩”、“餃餌”、“水煮餑餑”、“水餃兒”等等,其中“角”是餃子的象形,“角”、“交”、“餃”諧音,“餃子”一名便由此而來?!帮湣弊值摹敖弧奔仁且舴?,又與“角”相諧;“饣”為義符,可作“飴”解。從訓詁學看,“角子”作為“餃子”一詞的語源,應無疑問。明人張自烈撰《正字通》:“今俗餃餌,屑米面和飴為之,干濕大小不一,水餃餌即段成式食品湯中牢丸,或謂之粉角。北人讀角如矯,因呼餃餌訛為餃兒?!?/p>
專欄
好吃不過“餃子”
作者:飲食的誘惑
29.9幣
124人已購
查看
餃子逐漸有了區別于餛飩的專有名稱,大概是在唐宋時期。如唐代的“湯中牢丸”,宋元時的“角兒”、“扁食”等。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追憶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場上有“水晶角兒”、“煎角子”,此外,還有“駝峰角子”。宋周密輯《武林舊事》卷六提到,臨安的市場上有“市羅角兒”、“諸色角兒”。元忽思慧《飲膳正要》卷一,也記錄有“水晶角兒”、“撇列角兒”、“時蘿角兒”等,其中水晶角兒是豆粉做皮包餡,撇列角兒是一種羊肉餃子,以白面做皮。據說當時高麗的漢語教科書中也留下了有關“扁食”和“水精角兒”的記錄,所謂“水精角兒”應該就是“水晶角兒”。元無名氏撰《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也提到“水晶角兒”、“駝峰角兒”、“烙面角兒”、“
角兒”,此外還有一種“素食角兒”。其中“烙面角兒”是一種用烘烤方法制作的燙面餃子。當時不僅是餃子與餛飩并存,“扁食”和“角兒”的稱謂也多有不同。餃子種類已有很多,既有水煮的,也有油煎,還有烙烤的;因使用不同的面粉、餡料及制法,叫法也就各不一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餃子在當時的飲食市場上似乎也已經是很受歡迎的一品小吃。
大約到明清時,餃子在整個中國北方便已成為定俗。明清時,餃子的稱謂更加多樣化,除“角子”、“扁食”、“餃兒”等前代既有稱謂外,還有“水角兒”、“水點心”、“水點兒”、“湯角”等,也是因地域和不同制作方法而名稱各異。明劉基《多能鄙事·餅餌米面食法》曾提到“烙面角兒”和“
角兒”,前者是一種用燙面做的烙餃子,后者是用燙面做成的油炸餃子。所謂“
角兒”,即宋元文獻里的“市羅角兒”和“時蘿角兒”,其傳承脈絡頗為清楚。小說《金瓶梅》提到的市井小吃或富人家美食,有“水角兒”、“蒸角兒”、“蔥花羊肉角兒”、“匏餡肉角”(可能是一種瓠瓜肉餡餃子)。明宋詡撰《宋氏養生部》有“湯角”、“蜜透角兒”、“酥皮角兒”?!懊弁附莾骸笔且环N以去皮胡桃、榛、松仁或糖蜜、豆沙為餡的油煎餃子?!都t樓夢》第四十一回曾提到螃蟹餡的油炸餃子。清朝宮內據說在五月要吃一種“椵木餃”,亦即以“木槿”入餡的餃子,據說這可能是來自關外的舊俗。嘉慶辛酉仲春《滿洲四禮集》有“九月炸角子祭神儀注”,所謂“炸角子”應該是油炸餃子之類,但它也被認為是“滿洲餑餑”(吳正格,1988:167)。清夏曾傳撰《隨園食單補正》提到,廣東官鎮臺有一種叫“顛不棱”的肉餃,京師有叫做“扁食”的水餃(元旦則曰“子孫餺餺”),蘇州有一種以油酥和面的“文餃”(杭俗曰“蛾眉餃”)。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皇都品匯》:“孫胡子,扁食包細餡,馬思遠,糯米滾元宵?!备徊於爻缱堆嗑q時記》把水餃稱為“煮餑餑”。至于“水餃”一名,大概是較早地見于《調鼎集·西人面食》,該書除水餃外,還提到“燙面餃”、“豆腐餃”、“肉餡粉餃”、“蛋餃”、“鴿蛋餃”?!墩{鼎集》還記錄了一種特殊、有趣的“炒燒餃皮”,這是從“餃店”論斤買回餃子皮,然后用肉湯或雞湯,或煮或燒,加肉片、蔥、蒜等物,然后“可以供客”。清人汪日楨《湖雅》曾提到有“粉餃”(亦名肉餃)、“面餃”(一日水餃,亦呼扁食)、“燙面餃”和“酥餃”(用面起油酥為之),可知當時的餃子皮主要有兩類,亦即米粉皮和面粉皮;面粉皮又有三種,亦即冷水畫皮、燙面皮和油酥面皮。在南方,清人顧祿《桐橋倚棹錄》講到蘇州市食有“水餃”和“油餃”;李斗《揚州畫舫錄》記載揚州名店,有品陸軒以“淮餃”著名,小方壺以“菜餃”著名,可謂各極其盛?!稄V東新語》有“粉角”(亦曰“粉果”),而在濟南,甚至還有專營餃子生意的“扁食樓”。
至于除夕之夜或大年初一吃餃子的習俗,據有關史料,早在明代便已開始流行(邱龐同,1995:104),清代則盛極一時,大面積地普及,“其俗千里不易”(清光緒二十四年刻本《灤州志》)。光緒二十八年重印本《順天府志》引《明宮史》:正月初一,“五更起……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虬蛋y錢一二于內,得之者以卜一歲之吉”。清朝宮廷過年時,正月初一吃“煮餑餑”,如乾隆就曾在弘德殿舉行過“進煮餑餑儀式”,他在早膳前進煮餑餑一品四個,內有“通寶”,盛進時要特意讓皇帝食得,以示終歲大吉。據說在乾隆的除夕宴上,也有一品“鴨子餡臨清餃子”。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除夕為尊親師長辭歲歸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灶,早貼春聯掛錢,懸門神屏對……闔家吃葷素細餡水餃兒?!备徊於爻纭堆嗑q時記》:“京師謂元旦為大年初一……是日,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謂之煮餑餑,與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及寶石等藏之餑餑之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庇腥苏J為,過年吃餃子“舉國皆然”似應改為“北國皆然”為妥(王仁湘,1994:66)??滴跏瓯尽短旖蛐l志》:“正月元旦昧爽……各食角子,取更新交子之義?!鼻∷哪昕瘫尽短旖蚩h志》:“元旦……同食餃子,取更新交子之義?!鼻∈昕瘫尽肚芸h志》:元旦,“以菜食面,煮食之,曰扁食”。乾隆二十一年刻本《肅寧縣志》:元旦,“飲屠蘇酒,食面餃子,取更歲交子之義”。乾隆五十四年刻本《大名縣志》:元旦,“食設水餃,俗名扁食”。1941年鉛印本《濰縣志》:元旦,“無貧富均食餃子,俗呼曰扁食,殆取更新交子之義”。由上述諸多的文獻片段可知,餃子內涵的“更歲交子”之意、有關“卜歲”之俗,至晚在明清時已基本形成,且無論貧富貴賤,是北方超越各社會階層的全民性習俗。清末和民國年間曾廣泛流傳于北方和東北農村的木版年畫中,最受歡迎的題材之一,就有以除夕吃餃子等活動為題材的“同慶新年”。
此外,古代有些關于餃子的稱謂實際是一直延續、傳承到當代的。如“扁食”,本是以形得名,在圓形面皮上放上餡料,然后捏合便成扁形餃子。此稱謂可上溯至元明時,但在陜西、山西、河北、山東、北京及東北一些地方,至今仍有稱餃子為“扁食”的情形。另在河南開封,有一種傳統的地方風味名吃“宋都燙面角”,據說便是從宋代“角兒”演變而來。